家属楼三栋二零二
梁洁回到家就看见丈夫在儿子房间门口,手里还拿着棍子。她赶紧扑上去。
“这是在干什么呀?”
就看见儿子在收拾行李。
而梁家小子一看见救星来了,就放下了手里的衣服。
“妈,你救救儿子,我不要下乡。”
梁洁顿时哄他:“不下乡,咱们……”
“你说不下就不下,你是天王老子啊,说什么就是什么。看看你给惯的。”
梁洁话还没说完,就被丈夫打断了。
“看什么看,收拾东西。”
“你还是不是当人父亲的,把你儿子往火坑里推呀!”
梁洁一边说着,一边拽着丈夫的衣服,指责他。
听了这话,梁洁的丈夫彻底火了。
这么多年,他忙于工作,没顾得上儿子,孩子渐渐地就有了一些小毛病。他就想着要把老母亲接来教养儿子,但这个想法一经提出,就遭到了梁洁的强烈反对。
他知道梁洁有些小毛病,为人有些计较,但是这毕竟是二人唯一的孩子,况且平时他回家,儿子也变得很礼貌懂事了,他就打消了这个想法。
没想到啊,表面功夫做得好,其实内里早就腐败不堪了。
毫不留情的把梁洁拉开,她跌到地上。又朝着房间对儿子吼“我告诉你,谁也救不了你,赶紧收拾,不然我现在就把你打死。”
说着还扬了扬手里的棍子。
吓得梁洁儿子赶紧又收拾起来。
“你要是再搞什么幺蛾子,咱俩也不用过了。”
说着,气愤地摔门而去。
梁洁看了看儿子,又看了看摔门而去的丈夫,哭嚎道:“我怎么命这么苦呀!啊啊啊啊!”
不过,她确实也不敢再报复谁了,这时候的人啊,还是很避讳离婚这件事的,梁洁知道,她家那位绝对说到做到的,毕竟,她骗了他。
姜念早上收工后,拿了最新出版的报纸。
今天的排版有点儿不一样。
正面左上方是一则广告。
回到位子上慢慢看了起来。原来是首都日报社要招编外翻译。有意者可以把自己选取的文章用英文翻译出来,中英文一起寄到首都日报社。
姜念动心了。
虽然姜念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,但是家学渊博啊!
穿过来前,姜母是大学外语教授。从小,她就给姜念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外语学习环境。
而且姜念在语言上也颇有天赋,除了精通英语外,姜念还在姜母的帮助下,学习了俄语和法语。
姜念回到家就翻出一本书,随机选了一页,拿出纸笔,翻译了起来。
一开始并不熟练,磕磕巴巴的,还借助了牛津词典,幸好把这些书都带过来了。
一个下午过去了,姜念已经能很快的翻译出一页。不仅能满足基本的准确和通顺的要求,还做到了语言优美。
换言之,信达雅都做到了。
不得不说,大学时期,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学习极大的帮助姜念做到“雅”这一步。
大半个月过去了,姜念终于收到了首都日报社的信件。
毫无疑问,姜念凭借出色的能力被聘为首都日报社的编外工作人员。
信中,日报社编辑非常欣赏姜念的翻译水平,对她大加赞赏。
随信寄来的还有工作证和一本人文类书籍《沙石路》。书一共二十六页,近六万字。姜念需要先把这本书翻译出来,过审后,才能拿到钱。
每千字七元,姜念算了一下,翻完这本,差不多有四百五十元。
天!
四百五十元在这个年代可不少了。
像姜父这样的有级别的老教师,每个月也才七十多。
姜念心里都要笑开花啦!
六万字,姜念想了想,按照她之前五六百字大概要花费一小时的速度来计算,每天至少能空出六个小时来翻译,翻完这本书应该要大半个月。
姜念此时很庆幸她赶上了播音员这份工作。不仅轻松,还能发展副业,成为万元户指日可待!
等拿到了钱,就给姜父买块儿手表,再给姜母买一件大衣。这样,以后她要贴补家里也就有了正当的理由。
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的过着。
姜念翻完了《沙石路》,京都日报社编辑部专门负责对接的编辑看了,十分满意。
恰巧被其他编辑看见了,就在工位上传阅起来。
甚至还惊动了主编。
日报社主编看了,也觉得翻译的水平很高。
下午,就到著名翻译家金柄华家里拜访。
金老是从外交部退下来的。通晓五国语言,现在是京大外语学院的返聘教授。
他看了以后,也感觉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,当即就动了要把她挖来的心思。
但现在局势紧张,还得从长计议。
有了《沙石路》做敲门砖,日报社也放心的交给姜念更多的任务。
姜念一共拿到了四百四十八元,除了一些粮票,肉票外,日报社还大方的给了一张侨汇票。
这让姜念有点惊讶。
这可是侨汇票哎!
侨汇票十分稀有,受到严格的管控,基本不会在市面上流通。在这个物资紧缺的年代,手里有侨汇票可是很让人羡慕的。
因为侨汇票不仅可以平价买到生活日用品,而且还能买到紧俏,特种商品。比如克宁奶粉,中华牌香烟,名贵酒等。
穿过来的姜念还知道,这东西有很大的收藏价值。
不过姜念手里这张面额太小,买不到什么东西。
但这也足够让人兴奋了。不仅有钱拿,还能拿到侨汇票这种东西。姜念心里燃起了熊熊斗志,恨不得立刻开始翻译。
挣钱了,当然要好好消费一番啦。
虽然空间里好东西不少,但是许多都不适合现在用。
下班了,姜念就直奔供销社,给姜父姜母各买了一件呢子大衣。
巧了不是,结账的就是上次遇见的老同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