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国,柏林。
陈辞一身笔挺的西装,身旁站着同样一身西服的于正明,身后是《盲井》的三位主演跟北电学生们组成的主创团队。
“紧张吧?”
于正明拍着身旁陈辞的肩膀,后者微微一笑:“于老师,放轻松。”
他哪能看不出来。
看似是在问他,实则是在掩饰自己。
“你小子还真是......”
于正明见被识破心思,倒也不尴尬,就是有些不知该说什么好。
明明最该紧张的人却满脸轻松。
反倒他们这些无关紧要的人,一个个紧张的不行。
这叫什么事儿啊...
比起这边的冷清,不远处的《英雄》剧组却是被媒体记者们给围了个水泄不通。
老谋子带着一帮大腕主演正在接受采访。
没办法。
《盲井》在国内都没上映,拿啥跟人家年度票房冠军比?
一边是由一群大学生跟龙套组成的草台班子,一边是由老谋子坐镇,李连结、梁朝韦、张曼钰、国际张、程道明等一种大咖组成的豪华阵容。
但凡不是脑袋缺根弦的记者媒体,都知道该去哪边。
“走吧。”
今天是天朝电影的主场,《英雄》跟《盲井》同时登陆柏林电影节。
只是不同的是。
前者已经横扫国内,在这个年度总电影票房不过十亿的时代狂澜两亿票房。
可以说在商业上,《英雄》已经大获成功。
事实上陈辞站在上帝视角,更清楚《英雄》的大卖也将来开华娱商业片时代的序幕。
落座后,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、影评人以及柏林电影节的工作人员也陆续进场。
负责记录的,负责摄像的各司其职。
陈辞翘着二郎腿,神色轻松。
而不多时。
老谋子也带着一众演员和主创团队在事先安排好的位置坐下。
两个剧组距离不远。
陈辞与老谋子目光碰撞,并没有产生所谓的火光闪电。
老谋子和善一笑,陈辞同样笑着点头。
一切都是那么和谐。
说白了,都是混圈子的,哪会像小说里写的那般针尖对麦芒。
大家都是成年人了,藏情绪是必修课。
张曼钰跟国际张自然也看了先前的一幕,坦白说,相当惊讶。
很难想象对方只是北电导演班的一名大一新生。
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波动。
从容不迫的模样出现在这样一个年轻人身上,实在显得有些格格不入。
但不可否认的是......这个年轻人真的很有魅力。
......
这边的于正明也是满眼赞赏。
将陈辞的表现尽收眼底的他,不得不感叹,这个学生真是他执教这么些年以来遇见的最特别的。
不同于那些刻意营造的情绪,装出的平静。
于正明能感受的出来。
陈辞身上的淡然,是真正意义上的平静,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从容。
十分钟后。
伴随着现场灯光暗下,大荧幕上,《英雄》开始放映。
毋庸置疑,《英雄》是老谋子最具争议的电影作品。
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华娱最具争议的作品。
这种争议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,也依旧没有停歇的意思。
更有趣的是,《英雄》在国内外有着大相径庭的评价和口碑。
国内的影评人和观众对这部电影多持负面态度。
统一认为这部电影缺少内在精神价值判断,充斥艺术灵魂的空洞,华丽有余而内容不足。
而西方媒体和观众却视这部电影为神作。
很多欧美观众会用“无尽的诗意”和“纯粹的艺术想象”去赞誉它。
从官方信息来看,漂亮国《纽约时报》曾用整整两个版面报道这部电影,称“这部电影经典得就像天朝的《红楼梦》,也是奥斯卡的无冕之王。”
而在2005年漂亮国《时代》杂志评选的“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电影”里。
《英雄》更是排名第一,成就了华语电影首次问榜登顶的神话。
作为一个资深影视解说,陈辞曾一度觉得这样的口碑差异是值得研究的。
他清楚的记得老谋子曾在一次访谈里说过。
从《英雄》开始,他的大部分电影都不叫观众满意。
而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张易谋。
用他自己的原话就是,“这电影搁在别人那儿,都是好电影”。
这句话也很令人回味。
道出了观众对于大导演的艺术期待,你是张易谋,你就应该水平比别人高。
同时,也反映出观众对于导演“人艺合一”的期待。
但话说回来。
就《英雄》这部电影本身而言,它真的有国人批判的那么差劲吗?*